「西進」實習台青分享經驗:年輕人應跳出同溫層、放手一搏
中新社臺北9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中新社臺北9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由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舉辦的「西進大陸YES or NO」分享會8日在臺北舉行。剛在北京、武漢、鄭州等地結束實習的6位台青分別發言,從不同角度向與會者分享工作、生活經驗。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指出,今年以來,「西進」潮尤為明顯,這是「推力」和「拉力」綜合作用的影響。就「拉力」部分,大陸目前多地都出臺了吸引臺灣人前往工作、就學的具體政策。年輕人「西進「除了著眼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還可以關注湖北、四川、貴州等中西部地區,正在成長的消費能力與相對較少的台資企業駐紮給予台青更多發展空間。
「部分同學認為,暑期赴大陸實習是『以管窺天』並不能瞭解大陸全貌;而我卻認為,20多天的時間足夠『見微知著』。」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系學生張景富說,必須要承認,兩岸在社會生活方面確實存在差異,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盡相同。臺灣年輕人亟需跳出同溫層,傾聽不同聲音,「給自己放手一搏的機會」。
在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實習的羅莉涵同樣認為,跳出舒適圈是選擇實習需面對的首要挑戰。她回憶,每天上班,從住地到公司需2個小時,且要先騎自行車再轉乘地鐵。第一天上班就在想「還有多少天能結束實習?」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發現,這座城市擁有巨大潛力,容納了各地的人們在此發展。「就算通勤時間再長,大家也願意在此發展,是有道理的。」
白宗達的實習機構是位於湖北武漢的大陸500強企業卓爾集團。他表示,臺灣年輕人大多有過服務業打工經驗,但這與在大型企業實習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每天走進公司,周圍同事帶給自己的緊張感、每天工作賦予的壓力等是學生打工所不能感受的。
「我有過一段糗事,大陸已很少有人隨身攜帶大筆現金,但我在開始實習的那些天仍習慣用現金消費,時常被周圍同事善意地『取笑」。」白宗達認為,親身「西進」才能貼近大陸最真實的模樣,遇到問題才知道如何在對岸實際解決,這些具體內容與教科書或臺灣媒體上所描述的情況存在差距。
王正還說,並不是每一位臺灣人都應該「西進」,適不適合去大陸需要視自身情況而定。但大陸的發展對臺灣人絕對有正向影響,不管是否選擇前往,年輕人都不應自外於大陸當前環境。「『西進』是大趨勢,這樣的機遇,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完)
責任編輯:陳海峰